近期,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社会关注。基孔肯雅热与我们常听说的登革热都是蚊媒传染病,夏季随着气温的持续攀升和降雨量增多,蚊虫活动愈发活跃,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显著增加。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感染后怎么办?如何预防?以下信息供师生们参考。
一、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。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,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、亚洲和非洲。近些年,我国周边的东南亚疫情持续活跃。
二、典型症状是什么?
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—12天,多为3—7天。常见症状为:
急起高热:突发高热,体温迅速升至39—40°c甚至更高,持续不退。部分患者退热后可能再次发热(双峰热),但总体发热期较短。
剧烈关节痛:此为最具特征性的症状。疼痛好发于手、腕、踝、足趾等小关节,活动时显著加剧,且可能持续较久。
皮疹:约80%的患者在发病后2—5天出现皮疹。皮疹多见于躯干及四肢,掌跖部亦可累及,部分伴有瘙痒。
其他症状:可能伴随头痛、背痛、肌痛、恶心、呕吐、乏力及结膜炎(眼红)等症状。
三、哪些是高风险人群?
近期前往流行地区者:近期曾前往非洲、东南亚、美洲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的人员。
特殊健康状况人群:孕妇、老年人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)的人群,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显著增高。
婴幼儿: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,需给予特别关注和保护。
四、感染后怎么办?
立即行动,切断传播链!
严格防蚊隔离是核心:发病7天内建议住院接受防蚊隔离,严格防蚊期需≥7天,务必避免蚊虫叮咬以防病毒传播。通过隔离和防蚊,切断“病人→蚊→健康人”的传播链。
对症支持治疗: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。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,例如使用退热药和止痛药。
五、如何预防?
全民动员,清积水、防叮咬!
1、个人防护:做好防护,安心出行。
外出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,在裸露皮肤上使用含有效成分(如避蚊胺deet≥25%、派卡瑞丁、ir3535、柠檬桉油)的驱蚊剂,并记得定时补涂。家中尽量安装好纱窗、睡眠时使用蚊帐,水培植物建议每3—5天彻底换水并清洗根部、刷洗容器内壁。
2、清理滋生地:清除积水,减少蚊虫。
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是防蚊的根本,请及时行动!记得每周检查花盆托盘、空调冷凝水盘、地漏、废旧容器和下水道。保持环境整洁,远离蚊虫困扰。储水容器建议加盖;废旧轮胎请妥善处理或在底部钻孔防止积水。
3、旅行防护:出行归国,多加留意。
前往东南亚、非洲、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地区,建议全程做好周全的防蚊措施。归国后至少2周内尽量注意防蚊,如果出现发热、关节痛等症状,建议立即就医并清晰告知您的旅居史。
身体是学习的本钱,健康体魄才能支撑知识的重量。希望广大师生们高度重视!如有突发情况,及时与我校有关人员联系。
联系我们
罗老师:18529386637
暨附联考(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品牌研究院支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