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港澳台联考看似为升学提供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途径,但其制度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缺陷。严格的报考条件、有限的升学选择以及备考信息的严重不对称,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考生升学的难度。
首先,必须满足“居留权”的硬性要求。依据政策规定,华侨生需具备“考生本人或其父母一方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”,并满足一定的居住时间条件。
许多家庭由于对“居留时间”计算规则的不熟悉,或因提交的材料不齐全(例如水电费账单、纳税证明等),导致资格审核被拒。
港澳考生若要参加联考,必须先获得居民身份,并办理“回乡证”(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)。而办理回乡证的前提是注销内地户口——这要求考生在“内地户籍”与“港澳身份”之间做出不可逆的选择。
二、关于升学选择的局限性
尽管港澳台联考的录取院校覆盖了内地300余所高校,表面上看似选择众多,但优质资源的集中度过高、专业覆盖面过窄的问题,使得许多考生面临“有学上”却“难上好学”的困境。
从院校层次来看,顶尖名校的名额极为有限。以2024年数据为例,清华大学仅招收10名港澳台联考生(理科),北京大学招收15人(文科),且录取分数线高达680分(总分750分),竞争的激烈程度与高考不相上下。
由于港澳台联考的参与人数较少(2025年报考人数仅为11939人,不足高考的0.1%),其备考生态呈现出封闭性和碎片化的特点。
与高考数百万考生共享海量资源的情况不同,港澳台联考生常常处于“信息孤岛”之中——政策变动无人提醒、真题资料难以获取、备考经验缺乏交流,这些难点使得许多家庭在决策时感到迷茫。
如需一对一升学指导或咨询华侨港澳台联考相关问题,请添加文末老师微信,也可咨询招生办罗老师18529386637
扫码添加老师咨询详情
暨附联考(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品牌研究院支持)